有人說,分脕的痛楚是"天下第一痛",但有醫生指,原來三叉神經痛所帶來的痛楚,與分娩差不多,且會持續出現,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困擾,甚至導致抑鬱情緒。有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建議,市民應提高對三叉神經痛的認識,一旦出現症狀便應求醫及用藥,以除疼痛之苦。
Annie 是一位女「強」人,經常笑言自己從不怕痛。過去曾堅持自然分娩誕下三名小孩。不過,今年年切,她開始對「痛」產生死懼。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左邊面頰經常疼痛,咀嚼時的痛楚更特別明顥,她一度懷疑是蛀牙所致,於是要求牙醫為她剥掉蚊牙減痛。
患者誤以為牙痛剝牙處理
可惜的是,Annie 剥掉了4隻牙齒後,痛楚依然,更甚者,每天早晚洗臉時,只要輕輕碰到面頰,都會痛得她哇哇大叫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觸碰,Annie最後索性用絲巾將頭部包裹著,丈夫見狀,認為情況不簡單,始發現她患上的是三叉神經痛!
痛楚有如刀割、閃電 患者難以忍受
三叉神經線是指第五對腦神經線,主要掌管額頭、臉頰及下顎三個不同位置的感覺,而三叉神經痛就是指這三個範圍的痛楚。「任何能夠觸及臉部表情的動作,都有機會引發痛楚,簡單如剃鬚、刷牙、進食、飲水、甚至有微風吹過面頰,都有機會引發三叉神經痛,不少人更形容痛楚有如被刀割及或被閃電擊中等,每次病發只有數秒至數分鐘,一天內可能發作數十次或以上。」
至今,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仍然不明,李旭明醫生指出,估計有可能是因為腦神經線跟血管太過接近,以致部分神經線受壓。另外,類似病徵可能由腦腄瘤、多發性硬化症引起、男女老幼都有機會患病,當中又以50至60歲較多。
針對神經痛藥物為第一線治療方案
由此可見,三叉神經痛既無成因亦難以預防,雖然此症不會誘發其他臉部神經問題,但長此下去,對生活、工作、情緒必然會造成極大影響。李醫生表示,利用藥物治療三叉神經痛是主流做法,最常見的是服用一些針對神經痛藥物來令三叉神經線的敏感度降低,及減低肌肉的繃緊程度,從而達到減底痛症發作的密度。
「目前,三叉神經痛症首選藥物治療,為針對神經痛藥物如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, 阿米替林 amitriptyine 和普加巴林 pregabalin, 可幫助減低三叉神經線對痛楚的敏感度,這些治療三叉神經痛藥物可以單獨或合併使用。一般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一至兩個星期後可見到效果。」至於一般的止痛藥物則無法消除有關痛症,患者故亂服用止痛藥反而會延誤病情,甚或引起不必要的胃部不適或胃出血風險。
李旭明醫生補充指,當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,患者可考慮接受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。手術治療包括開顱骨把血管和神經線分開。介入治療是指利用射頻針破壞神經線傳導痛的能力。在介入治療或手術後,大部份病情都可大大改善,很多患者也可以不用服藥。
資料來源:都市日報14/1/2016
http://www.metrohk.com.hk/flipbookmm/index.php?publishDate=2016-01-14#&gid=1&pid=20
料來源李旭明醫生,疼痛醫學專科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