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化性膝關節炎要小心
在香港,隨着人口老化,平均壽歲增加,很多毛病都會出現在長者身上,而退化性關節炎便是其一。別以為膝關節痛很普遍就掉以輕心,其實及早預防作出治理,既可以延緩病情,將疼痛減輕之餘,也可盡量避免動手術,走上更換人工關節之途。
1. 發病的高危因素眾多
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因素眾多,包括:年紀大、亞洲人的生活文化習慣、女性及基因等。他說:「港大在2000年,找來醫科生以X光片去照他們的下肢骨骼,發現不論男女年輕人的膝關節都偏向O型,懷疑跟多個基因有關,但仍有待再研究。」他又解釋,因下肢O型會令到膝關節內側長期受壓,軟骨磨蝕較快,隨着時間會長骨刺和骨節發炎引致疼痛,情況嚴重者或需要動手術更換人工關節。
2. 非手術的治療方案
要知道退化性膝關節炎分為早期及晚期。早期的治療方針,多想保留關節,不動手術。「故首要控制體重減少膝頭壓力;二是多做非負重或是低衝擊運動,如游水、水中運動來鍛鍊肌肉。」吳富源指早期患者也可考慮用矯型護膝,它也能減少膝頭內側的壓力。而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李旭明也建議,長者們可用鞋墊將壓力重新分配,又或冷敷熱敷、針灸、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止痛。
3. 止痛藥物多面睇
說到止痛藥物,李旭明表示可分多個不同層次。第一線藥物是最常見的撲熱息痛(Paracetamol)。如無效,便考慮消炎止痛藥,而當中分為傳統及新型的。傳統的服食後有機會傷及腸胃、腎;新式的有COX-II抑制劑,好處是減少腸胃不適。不過,有些痛楚是由神經系統造成,故要特別用上神經線止痛藥。李旭明說:「有時從患者的X光片上看到,退化情況沒想像中嚴重,但炎症令神經系統變得敏感,就算輕力觸摸,患者也感如火燒、針拮等劇痛,故要用神經止痛藥。」
4. 第三類的介入治療
李旭明又指,還有第三類是介入治療。如遇上藥物效果不理想,又不想或不適合做換骹手術的患者,可以考慮這類治療。醫生會把藥物直接注射入關節,以產生針對性效果。用作注射的藥物中,比較為人認識的是透明質酸。作為軟骨其中的成分,它可以潤滑關節。近年開始亦有研究發現,注射血清的效果比透明質酸更佳,因為血清治療的原理是利用血小板內的生長荷爾蒙,來刺激軟骨的自我修復,希望達至「治本」的效果。
5. 終極換骹手術
退化性膝關炎的病徵包括痛、關節不穩,少部分人會感到關節不順暢。故不同的手術有助解決以上問題。如關節不順可用膝關節鏡的微創手術,取出關節內的浮游體,令其順暢。如是軟骨磨蝕,可用上「關節鏡軟骨手術」(Microfracture),在骨上鑽上很多小孔,刺激軟骨再生。再者,可利用自體非負重的軟骨,植入膝關節內,但要視乎受損範圍而定。至於截骨的手術,如晩期嚴重患者,需要體力勞動,又不想太早換骹,可進行「高位脛骨截骨矯正術」,令原是O型腳的把壓力卸向外側,希望令關節的壽命盡量延長。當病情惡化,需要考慮更換人工關節,當中分為全部及部分關節。但不是所有人要整個關節更換,如只是內側磨損的,可換半骹,但耐用性相對沒有整個關節更換般理想。手術期間的止痛非常重要,有助病人早日復康。約6週後,痛楚會逐漸減退,但若持續,應與骨科醫生跟進。若證實疼痛並非由關節感染問題或人工關節鬆動所引致,便必須進一步尋求疼痛專科的跟進。李又指,緊記手術的目的是減除影響生活的痛楚,如有需要,或順配合一段時間的止痛藥物作治療。
痛症小貼士:
李旭明醫生強調,如果以上方法都未能止痛,便需要用射頻療法,使神經線不再傳導痛楚訊息,達至止痛。要緊記,手術的目的是減除影響生活的痛楚,患者術後不應再有「忍痛」的情況,有需要的話,或須要配合一段時間的止痛藥物治療,以改善及恢復活動能力。
<內文摘自2016年9月3日明周>
資料來源李旭明醫生,疼痛醫學專科醫生